弘扬企业家精神--矢志强“芯” 尽绽芳华--记“江苏省五一巾帼标兵岗”大华种业育种研究院淮安研究所小麦育种中心

发布时间:2024-07-09 10:04作者:

一粒种子很轻,轻到放在手掌上,都很难感受到它的份量;一粒种子很重,重到承载着人民的饭碗安全和国家的粮食安全。中国取得“粮安天下”这一历史性成就的背后,饱含着一代代育种人的心血与汗水、辛劳和付出。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育种研究院淮安研究所小麦育种中心的一群娘子军就是其中的一分子。她们几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育种事业上,用女性特有的柔韧和坚守,绽放着新时代的光彩和芳华。

校园到田园,书海到麦海

“我们育种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1名,其中女性8名,她们中年龄最大的53岁、最小的43岁,都是一毕业就过来从事育种研发工作。每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余个,不乏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级农业重大创新项目、省揭榜挂帅项目等……”提起这支队伍,育种研究院副院长滕志英脸上满是骄傲。

都说娇滴滴的才是女儿家,但是认真工作起来的她们可都是个个顶的女汉子,在田间地头,常常能看见她们不经意间抓起稻粒、麦粒尝一尝,来判断软硬度、甜度等。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她们常年相伴的是胶鞋和工作服。遇上暴雨等特殊天气,别人都是往家跑,她们则是迅速往田间和晒场赶,就是为了能确保研发材料的安全性。麦子在地里一天一个变化,她们在地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冬日的寒风、夏日的骄阳,她们的皮肤从白皙到蜡黄再到黝黑,但始终无怨无悔,默默地担当着麦田“守望者”。

一块试验田,就是一考场

“连续记录着的编号就是代表这个品种一直在通往成功路上的品种,而忽然断了记录的则代表这些编号的品种在经历一段时间后失败了……”翻开育种技术员们的记录本,有的是整整齐齐的编号、序号,有的是密密麻麻的标点、符号,从配制杂交组合到后代选择,从中间试验再到品种审定等,每一步都要做好记录。透过岁月的洗礼,能看出它们被连续的翻阅、反复的摩挲。有些沾着泥土的本子,是她们在雨天记录过程中不小心摔倒所致。说到这,有人迅速举起手中的本子,下意识地还原当时的场景:“感觉要摔倒了,要赶紧把拿本子的那只手举起来,衣服能湿,本子是绝对不能湿的……”

在育种中心近300多亩小麦试验田里,每年都种植着成千上万份育种材料。作为种子的“裁判员”的她们,要做的就是从上万份材料、上万组数据中逐项调查、逐条记载、潜心研究,选育出广适、高产、多抗新品种的“优等生”,写好提供高质量基础种子、实现自育品种种子生产向原种化迈进的答卷。20多年来,这支巾帼团队先后育成了“华麦”系列品种近20个,其中5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选育的小麦品种“华麦11”被农业农村部推荐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3年)》,育成的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在3000万亩以上,获植物新品种权9个。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

手捧麦浪,她们如今一出手就能知道眼前这一亩麦子能抗几级风、能产多少粮。在种子科研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的情况下,她们始终注重“老带新”、传帮带的梯次人才培养体系。在这里,新同志虚心请教、老同志倾力传授,她们中的1人成为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1人荣获农业农村部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称号,2人获评江苏省“333”第三层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心成员发表各类科技论文30多篇,所在单位先后荣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江苏农垦“三八红旗集体”、“五一巾帼标兵岗”等多个荣誉称号。

端牢中国人自己手中的饭碗,从青葱少年到鬓染华发,育种对于她们来说,不是一串串枯燥的数字,而是一份份沉甸甸的责任。她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执着于育种和强“芯”,她们何尝不是中国粮仓中的一粒“种子”,始终扎根土地、不懈生长,只为麦浪翻滚、稻谷飘香。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