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水患变水利

发布时间:2024-09-27 02:29作者:戴志鹏

宝应湖农场地处中国荷文化之乡淮安市金湖县境内,农场四面环湖,毗邻淮河入江水道。几十年来,农场的发展变迁总绕不开一个话题,那就是水。历史上农场发生过大小洪涝灾害多次,但是顽强的宝应湖人始终没有退缩,与水害斗争,与天灾抢粮,昔日荒无人烟的芦苇荡,经过70年的发展已经变成今日鱼米乡。

筚路蓝缕 拓荒建场启新程

1952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〇二师,奉毛泽东主席“屯垦戍边,生产待命”的命令,从国防战线转入农业生产战线,改编为农业建设第四师。1954年6月,农建四师369名指战员,从黄海之滨出发,前往宝应湖开辟新农场。那时,新中国成立方才几年,百废待兴。开垦的指战员们白手起家,一人三张芦席,一把铁锹,在宝应湖西地区芦苇滩地上,搭芦棚支地锅,开沟渠垦荒滩,建农场种粮食。

95岁高龄的老党员王跃付,是最初来到宝应湖的一员。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是他依旧能清晰地唱出当年出发时的战歌“在黄海之滨,灌溉渠两岸,毛主席命令我们生产待命,在这里建设农场……”王老告诉我,由于宝应湖地区处于洪水走廊,建场之初,就遭遇了百年难遇的洪灾肆虐。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年轻的农建四师官兵与地方政府、老百姓并肩作战,奋力抗洪。但洪水退去后,留下的却是满目疮痍,家园尽毁,生活陷入困难。那时,民谣中传唱的“隔年搬家隔年淹,麦子未收泪满衫”,正是这片土地上人们艰辛生活的真实写照。

面对大自然的无情肆虐,年轻的农建四师官兵并未退却,抗洪抢险后,他们用不到几个月的时间便建起了场部和草房202间,垦荒种麦4161亩,次年收获麦子10万多公斤。那年的冬天格外冷,可是他们的心却异常火热,他们用鲜血和汗水浇灌新农场,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不朽精神,留下了熠熠生辉的光荣传统。

艰苦创业 兴修水利谱华章

时代的变迁并未阻挡宝应湖农场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的步伐,建沟渠、建闸配泵,上下一心肩挑手挖在一线,用勤劳的双手书写着水利建设的传奇。1964年,农场开始建设农田水利。在没有外来劳力的情况下,当年底,人工挑土方37万m³,开挖了70多条排水渠,建成2座排灌站,近7000亩土地得到改造并种上了水稻,从而首次实现了农场吃米全部自给。自1954年至1971年,宝应湖农场人以不屈的斗志,昼夜不息地挥洒汗水,筑起了一道道防洪圩堤,兴建了大量水利设施,为这片土地筑起了坚实的屏障。

1971年4月淮河入江水道工程竣工,拦河大坝建成,农场从此告别了十年九涝。拦河大坝虽然极大地缓解了淮河下游较大洪水的严重威胁,但是每逢大到暴雨,农场的内涝又十分严重。历史上,由于农场内部圩堤多是手挑肩扛人工建成,岁月侵蚀导致圩堤渗水问题屡见不鲜。农场内涝严重,尤其以三分场最为明显,逢大雨暴雨,防洪圩堤渗水溃堤的险情也多次发生。

在这场与洪水的较量中,基层党支部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他们组织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坚守在抗洪一线,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人墙,守护着家园的安全。退休职工杜先涛至今还记得那场惊心动魄的大堤保卫战,“当时堤坝发生了管涌,我们几个人就跳进了水里,岸上的人扔装满土的尼龙袋准备堵洞,可是洞太大堵不住了,我脚底打滑,被水流吸了进去,我就从管涌洞这头被冲到了另一面。”而后,杜先涛被救了上来,可是刚刚经历生死考验的他,在简单休整后又投入到了抢险战斗中。

进入新时代,水利设施日益完善,为了彻底解决农场圩堤存在的诸多隐患,宝应湖农场公司党委积极申请并得到省委省政府、省水利厅和江苏农垦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2022年4月,总投资高达4510万元总长20.86㎞的宝应湖农场南、北公司河圩堤加固工程正式实施。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圩堤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同时确保引水涵闸的灌溉率达到90%。工程施工过程中,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土方运输难度大、深层土淤泥多等诸多难点,均被一一克服。

如今,南、北公司河圩堤加固工程已经实施完毕,昔日令人揪心的圩堤,已成为坚固的“安全堤”,工程也被多方赞誉为民生安全、高质增效、长远发展工程。“这是我们一辈子都想做的事情,你们终于把它建成了。”站在加固过的圩堤上,回到第二故乡探亲的老知青们开心地说道。


未来已来 绿色生态宏图展

为彻底消除内涝隐患,除南、北公司河防洪圩堤加固工程外,农场还积极出台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2022—2026年)规划,并得到集团公司批复实施。5年内,农场将继续加固堤防13.42㎞,工程完工后,圩堤防洪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这将是宝应湖农场人谱写的又一曲水利建设的华章。

今天,“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端牢中国饭碗”的坚定信念,在宝应湖农场的绿色发展实践中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2023年农场粮食产量突破历史,周年亩产超过2400斤。2024年上半年小麦产量又创历史新高,达到1202斤/亩。产量的提升不仅仅归功于生产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其中,水利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微喷旱育秧、双圆盘GPS开沟、GPS导航播种、无人机施肥打药,如今的农场大地到处可以看到一派高科技农业生产的景象。王跃付老人的家门口就是新加固的防洪圩堤,他经常会徒步上去走走看看,“真是难以想象,70年前我们都靠人工,现在靠现代化科技,以前的芦苇荡真正变成现在的鱼米之乡了。”

展望未来,宝应湖农场公司党委将继续深化改革治水策略,以科技为引擎,不断提升治水能力,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农场将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保护水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努力将宝应湖农场打造成党建引领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今年正值宝应湖农场建场70周年,过去的70年,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变迁的70年,是全场上下共同奋斗的70年,站在新起点上,新一代宝应湖人将继续秉持“艰苦奋斗 勇于奉献 开拓创新”的江苏农垦精神,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将生态理念贯穿于宝应湖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为这片土地注入更加旺盛的活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为集团实现“双百双千”目标,为粮食安全和国家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