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高温炙烤着宝应湖农场的田野,水稻正处于生长关键期。一大早,第六党支部书记任杨已走进稻田,黝黑的脸庞上挂着汗珠,认真查看水稻长势。这位1988年出生的年轻书记,因常年扎根田间皮肤被晒得黝黑,常被误认为是四五十岁的“老农机”。“现在每片田的苗情都得盯紧,高温天更要防止病虫害抬头。” 他擦了擦汗说道。这是第六党支部党员干部扎根一线的日常写照,也是该支部获评“江苏农垦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生动注脚。
党建品牌领航,激活生产动能
近年来,第六党支部以“三亮二带一创”党建品牌为抓手,推动党建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三亮”即亮身份、亮标准、亮承诺,让党员成为田间地头的鲜明旗帜。在办公墙上,“党员责任区”“服务标准”“承诺清单”一目了然,职工群众随时可监督。党员干部胸前的党徽,在田间作业时格外醒目。
“二带”机制更让党建活力直抵生产末梢。支部党员带着任务下基层,今年已形成“任务清单”10项,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灌溉设备老化、农机调度不畅等急难愁盼问题9个。同时带领职工群众抱团发展,在“三夏”“三秋”等关键节点,党员示范岗的4名党员分片包保,手把手传授良种培育、节水灌溉等技术,带动周边10名职工实现亩产提升15%。
“一创”目标聚焦高质量管理。支部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实干动力,建立“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台账,在集体种植中推行“党员领衔技术攻关”模式,今年推广“九合一”新型机械播种小麦1000余亩,引进无人驾驶拖拉机旋田300亩,通过精细化管理目前已经节本增效超15万元。
先锋本色闪耀,筑牢战斗堡垒
“5+2”“白加黑”的坚守,是第六党支部党员作风的缩影。今年小麦遭遇极端旱情,第六党支部分管的五队、六队近4000亩小麦面临考验。支部严格按照农场党委决策部署,将抗灾自救作为主题党日实践课,任杨带领党员突击队,24小时轮班值守对小麦进行喷灌,并采取喷施叶面肥和上水洇灌方式有效促进了小麦生长。
在防汛抢险、抗灾自救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支部党员们更是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冲锋在最前线。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日夜坚守在防洪圩堤上,扛沙袋、堵缺口、查隐患,用钢铁般的意志和身躯,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守护着职工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成为职工群众心中的主心骨和顶梁柱。“看到党员干部在最前面,我们就有了主心骨。”职工柏传平说道。
初心融入实践,彰显责任担当
支部在深耕农业生产的同时,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每年春季,均组织党员开展义务植树活动,4名党员带头献血,累计献血量超4000毫升。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时,支部党员带头拿起扫帚、铁锹,与职工群众一道对农场主干道、生产区周边及职工居住区的杂草、生活垃圾等进行全面清理。他们合理分工,有的负责清扫路面,确保道路干净整洁;有的专注于清除田间地头的废弃农膜,防止白色污染;还有的挨家挨户宣传环保知识,引导职工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整治过程中,党员们不怕脏、不怕累,即使在高温天气下,也依然坚守岗位。这些行动让“党员先锋”的形象不仅立在田间,更印在职工群众心中。
如今,第六党支部的“三亮二带一创”品牌已成为推动发展的“红色引擎”。从高温下的田间管理到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从技术攻关的突破到公益事业的践行,支部以党建赋能高质量发展,用实干诠释了“先进基层党组织”的深刻内涵。正如任杨所说:“我们要让每寸土地都见证党建与生产的同频共振,让鲜红的党旗在田野上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