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集团“产业项目突破年”,宝应湖农场瞄准农产品产销瓶颈,以多元举措构建发展新格局,推动产业能级持续跃升,为农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激活存量与培育增量并举,筑牢产业根基
结合本地区优势,通过多次调研及可行性分析,重点培植蛋品加工及食用菌工厂化种植两个新兴产业。盘活闲置老厂房,按照食品加工标准进行改造,建设蛋品加工厂,配备清洗、分级、包装等自动化设备,形成从鲜蛋处理到成品包装的完整生产线,目前超额完成年度目标。食用菌工厂化种植项目稳步推进,前期完成6间菇房的设计、勘察和预算等流程,根据双孢菇生长特性优化菇房的通风、湿度控制系统,目前已进入全面开工建设阶段,预计年内可投产达效,填补农场食用菌规模化生产的空白。
在传统产业方面,推动精细化管理与迭代升级。生态养鸡场从优化管理、疫病防控体系完善两方面强化管理,建立“日巡查、周监测”防疫机制降低病害风险,截至七月底已完成年度营收任务68.6%。碧根果林实施精细化管护,制定“春剪枝、夏追肥、秋防害”的全年管护方案,定期邀请省农科院专家现场指导土壤改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为产量提升奠定基础。高效农业园主动与淮安蔬菜研究院对接,对园区进行重新规划,同时对大棚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实现精准化种植,依据季节特点种植毛豆、丝瓜、烟薯25等农作物,通过错峰上市提升市场竞争力。
内外资源协同发力,凝聚发展合力
内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行“党员+志愿者”模式,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结合各党支部专业优势,划分责任片区,定期组织党员和志愿者到高效农业园、蛋品加工厂、生态养鸡场等开展技术指导与志愿服务,帮助解决种植中的技术难题、协助优化生产流程等,今年已累计开展服务超500人次。
外部积极拓展合作资源,与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建“科技小院”,举办项目启动仪式,首批聘任5名涵盖种植、养殖、管理等领域的专家,接收7名研究生驻场,围绕农场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管理模式等开展课题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紫山生物、南京农业大学携手,共建食用菌工厂化种植项目技术与产业合作框架,在菌种培育、种植技术、市场推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加强与淮安农旅的合作,借助其中小学食堂食材采购资源,推广销售农场特色农产品。此外,不定期邀请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专家实地指导,解决各类难题,不断提升农产品产量与品质。
线上线下联动拓市,构建全域营销网络
线下聚焦青年人才力量,组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两支青年先锋队。产业发展青年先锋队承担多项任务,包括调研分析市场趋势,参与农产品品牌策划宣传,开展电商运营、产销对接等工作。目前农场产业发展条线青年人才占比已超90%,青年主力军作用正逐步彰显。同时积极与兄弟单位、农场及合作共建单位对接,推销农产品,拓展周边政企采购市场。近期与南京永峥堂中医馆达成合作,利用其会员及就诊患者资源,每周开展一次的团购活动,首单便取得近5000元销售成绩,后续有望实现月营收超万元。同时,在农场内部推广全员销售模式,鼓励农场所有管理干部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拓展各类销售渠道,上半年已累计完成7万元销售任务。
线上积极布局电商渠道,由农场共青团牵头,组建30多人的青年直播团队,进行专业培训后,每天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开展直播,介绍农场产品的种植养殖过程、品质特点等,吸引消费者购买。目前日直播销量呈现逐步增长态势,截至7月底,电商已完成32万元营收,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推动产业突破需要系统性布局与精准施策,宝应湖农场内部激活党建引领作用,将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通过党员示范带动、青年骨干冲锋,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外部强化产学研融合,借力高校、企业的技术与市场资源,为产业升级赋能。同时,需精准把握市场需求,通过“线上引流+线下深耕”的模式,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既立足本地特色培育优质产品,也通过品牌化、市场化运作提升附加值,走出了一条产业突破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