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农青年说】蔡秀健:肩挑责任 立志做新型职业“农民”

发布时间:2025-09-02 09:33作者:蔡秀健

我是宝应湖分公司共和生产区的蔡秀健,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我与农业、与宝应湖农场的故事——一个关于“把青春种进田野,把理想结在稻穗”的故事。

理想播种:在课堂里,读懂“新农人”的模样

大学时,一门职业规划课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对“农民”的认知。老师拿着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照片,讲着无人机植保、大数据育种的案例,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新型职业农民早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他们能操控农机穿梭田野,能对着屏幕分析土壤数据,能把传统种粮变成“科技+产业”的新图景。

“懂政策、会经营、精技术、善管理”,这12个字像种子一样落进我心里。那时我才明白,农业不只是“看天吃饭”,更是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农民不只是“体力劳动者”,更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也是从那天起,我悄悄在心里许下承诺:毕业后,要回到田野,做一个能让 “粮袋子”更稳、让“田埂子”更有活力的新型职业农民。

脚踏田野:在泥地里,长出“真本领”的根

2022年,我背着行李走进宝应湖农场,把课堂里的理想,变成了田埂上的实践。刚下田时,我发现课本里的知识与实践好像相差很远,还有很多知识需要我恶补。烈日把皮肤晒得脱皮,雨天的泥裹满裤腿,一天下来往往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但跟着师傅们施肥、打药、巡田的日子里,我慢慢摸到了农业的“门道”:什么时候施肥要看土壤墒情,怎么防治病虫害要辨清虫情测报,连农机作业的行距,都得根据品种特性精准调整。

共和生产区这支队伍是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先锋队,前辈们是我的榜样,鞭策着我前行。那段“白天泡在田里,晚上扎进资料堆”的日子,让我真正读懂了“新型职业农民” 的分量。不是会用农机就够了,还要会分析田间数据,把“凭经验”变成“靠科学”;不是种好粮就够了,还要懂市场需求,知道怎么让好粮食卖出好价钱。记得有次为了摸清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时机,我连续一周凌晨去田里记录病株变化,晚上对着数据图表反复琢磨——当看到试验田的病株率比普通田低时,我才明白:原来“新农人”的成长,从来都是“泥里滚、土里长”出来的。

肩挑使命:在农场里,扛起“新农人”的责任

如今在农场待了两年,我从只会跟在师傅身后的“学徒”,变成了能独立负责上百亩田的“技术员”。看着自己种的小麦从绿油油的苗,长成金灿灿的穗,看着收割机穿梭时扬起的麦浪,我更懂了“责任”两个字的重量——我们种的不只是粮食,更是农场职工的期待,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底气。

现在的我,会用平台数据分析农业实操,会操作无人机进行叶面施肥,也会跟老职工讨教“看天管田”的老经验。我知道,新型职业农民的“新”,就在于能把“老传统”和“新科技”拧成一股绳。未来,我想跟着农场的脚步,学更多智慧农业技术,也想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多年轻同事——让更多人知道,在宝应湖农场的田野上,能种出梦想,也能长出未来。

有人问我,农业这么苦,你图啥?我想,图的就是看到稻穗沉甸甸低下头的那一刻,图的就是能为农场的发展出一份力,图的就是能做一个让“粮袋子”更稳的新型职业农民。往后的日子,我会继续把根扎在这片田野里,用青春的汗水,换秋天的丰收——这,就是我作为宝农青年的选择与担当!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