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郭志伟,目前在宝应湖农场宣传部工作,入职农场已经四个春秋,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与农场的故事。
在参与日常宣传工作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宣传,是让宝应湖农场的精神被看见、成果被认可的重要力量。通过翻阅泛黄的场志、听老一辈农垦人讲开荒故事,我愈发清晰——宣传不是简单的“传声筒”,而是连接过往与未来、凝聚力量与希望的关键纽带。
整理档案时,我见过老一辈农垦人开荒时的工分册,纸页虽脆,却详细记录着他们“一人三张芦席一把铁锹”的奋斗;读场志时,“挖柳根、割芦柴、拾芦根”的文字仿佛有了画面,让我读懂如今稻浪飘香的田野,是先辈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换来的。可这些珍贵的故事,若只藏在档案柜里、停在老人口中,年轻一代怎能真切感知农场的根与魂?这时候,宣传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它能把“沉睡”的历史唤醒,让更多人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才能更坚定地往哪里去。
那么,作为农场青年,我们该如何做好宣传,让它真正成为农场发展的“助推器”?我想,至少要做好这三件事。
第一,要“挖得深”,把农场的“精神富矿”找出来。农场里不缺故事:有老农垦人的奋斗传奇,有年轻技术员扎根田间的创新经历,还有从贫瘠芦滩到丰收良田的变迁。我们要多走进田间地头、多和职工聊天,把这些带着泥土气息、充满温度的故事挖掘出来,让每一个故事都成为打动人心的“活教材”。
第二,要“传得广”,让农场的声音飘得更远。现在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我们种出的优质粮食、生产的特色农产品,“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都需要更鲜活的传播方式。可以用职工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展现田间劳作的日常;可以开直播带大家“云逛农场”,让外界看到我们的生态与活力;还可以写接地气的文章,刊登在农场公众号、地方媒体上,让更多人认识宝应湖农场、了解我们的价值。
第三,要“联得紧”,用宣传凝聚发展的合力。宣传不只是“向外说”,更要“向内聚”。我们可以通过宣传身边同事的先进事迹,让大家看到“奋斗有榜样”;可以报道农场的发展规划、惠民政策,让职工清楚“未来有奔头”。当每一个人都能从宣传中感受到自己与农场的紧密联系,就能拧成一股绳,共同为农场建设出力。
今年,宝应湖农场尝试用直播带货宣传农场的农产品,第一次架起手机时,我还很紧张:担心没人看,担心讲不好产品。可当镜头对准宝应湖农场蛋品加工厂的咸鸭蛋,原生态散养麻鸭,正宗湖塘鲜蛋,颗颗流油、咸香可口,当我们说起“国有品质,买的放心、吃得安心”时,评论区渐渐热闹起来——有人问“怎么买”,有人说“支持农场产品”,还有人分享自己小时候在农场的记忆。那场直播在拉动销量的同时,更让我看到:直播带货不只是卖货,更是让农场“走出去”的新渠道。
未来,我会继续把农场的故事讲得更生动,把农场的声音传得更响亮,让宣传成为农场产业发展的“重要展示区”,把我们的种植基地、加工车间、生态环境直观呈现,让更多人了解农场产业的硬实力;让宣传成为特色农产品的“核心曝光区”,通过精准传播让咸鸭蛋、优质大米、林下草鸡等产品走进更多家庭,实实在在助力产业扩大规模、提升效益。